您好,欢迎来到医药法治网!    
当前所在:首页 > 行业会展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精神卫生科团队首次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学术论文

时间:2024-04-25 来源:山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作者:佚名 []

  近日,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精神卫生科张克让教授团队在Nature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发表题为“Immunoregulatory role of the gut microbiota in inflammatory depression”的工作,首次揭示了炎性抑郁症患者的肠道菌群特征及其免疫调控机制。刘鹏鸿副教授和刘志芬主任医师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张克让教授和孙宁副教授为本文共同通讯作者。

  单胺类神经递质假说是被广泛接受的抑郁症(MDD)的发病机制,目前针对单胺类神经递质学说研发的一线抗抑郁药物如五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五羟色胺及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RIs)仅对三分之二的MDD有效,其余三分之一的MDD疗效欠佳。研究发现这部分疗效欠佳的MDD患者外周血和中枢炎性因子水平升高,且抗炎药物可显著改善疗效,故推测这类患者的发病与机体炎性反应密切相关,该亚型MDD也被称为炎性MDD。为解决当前一线抗抑郁药物对炎性MDD疗效不佳的现状,该研究首先在临床试验中根据外周血C-反应蛋白(CRP)浓度,将MDD患者分为炎性MDD组和非炎性MDD组。通过16s rRNA和宏基因测序发现,炎性MDD患者肠道中促炎菌升高,而与丁酸盐代谢有关的抑炎菌降低。进一步利用炎性因子蛋白芯片、免疫组化检测MDD患者和健康受试者的肠粘膜,发现炎性MDD患者肠粘膜中部分炎性标志物升高,肠粘膜通透性指标降低。

  为进一步明确肠道菌群与炎性MDD的因果关系及机制,课题组通过粪菌移植成功构建炎性抑郁小鼠模型,接着给炎性抑郁模型小鼠补充产丁酸的抗炎菌CB后发现,CB组小鼠肠道菌群趋于正常,外周血、肠粘膜和脑组织中炎性指标均下降;同时,CB组小鼠抑郁样行为明显减轻。本研究结果提示紊乱的肠道菌群可通过激活TLR-4和NLRP3 炎性小体通路诱发炎性MDD,为炎性MDD的治疗提供了依据。

  该项研究为团队首次在国际顶级期刊发表论文,所有作者均为团队成员。《Nature Communications》是一份由国际知名科学出版社自然出版集团(Nature Publishing Group)出版的科学期刊,是中国科学院一区的Top期刊,目前影响因子为16.6。它是Nature家族的第一个纯开放获取期刊,致力于发布各个学科领域具有创新性、原创性和重要性的高质量研究成果,涵盖了自然科学领域的各个方面,根据Nature官方统计,仅不足10%的论文会被期刊接收。(刘志芬)



原文链接:http://wjw.shanxi.gov.cn/xwzx/wzdt/202404/t20240424_9544477.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