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医药法治网!    
当前所在:首页 > 智慧学堂

春夏季常见传染病该如何预防

时间:2024-05-15 来源:北京市中医管理局 作者:佚名 []

  随着春夏季节的来临,气温变化明显,病毒和细菌等致病微生物易趁机而入、侵入人体,容易引起传染病的流行,感染性腹泻、手足口病、登革热、流行性腮腺炎等疾病容易高发。为切实有效预防和控制春夏季传染病,降低人群聚集场所传染病传播风险,现将几种传染病预防知识介绍如下:

  一、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

  1.流行特征

  是由诺如病毒感染引发的急性胃肠炎,具有发病急、传播速度快的特点。全年均可发生感染,病程一般为2-3天,是一种自愈性疾病,恢复后无后遗症表现。

  2.主要症状

  最常见的症状是腹泻、呕吐、反胃、恶心和胃痛,其他包括发热、头痛和全身酸痛等。儿童表现为呕吐的较多,而成人则以腹泻症状为主。粪便呈黄色稀水便,每日数次至十数次不等,无脓血与黏液。严重者可出现脱水症状。诺如病毒病程和排毒过程较长,病症消失后两天仍具有传染性。免疫期短暂,可能反复复发。

  3.传播途径

  以肠道传播为主,可通过污染的水源、食物、物品、空气等传播。

  二、手足口病

  1.流行特征

  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常见手足口病感染类型为EV71型、CA16型、CA6型和CA10型四种类型。多发生于5岁及以下儿童。学校等人群聚集场所容易发生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

  2.主要症状

  先出现发烧症状,手心、脚心出现斑丘疹和疱疹(疹子周围可发红),口腔粘膜出现疱疹或溃疡,疼痛明显。部分患者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头疼等症状。少数患者病情较重,可并发脑炎、脑膜炎、心肌炎、肺炎等。

  3.传播途径

  主要经消化道或呼吸道飞沫传播,亦可经接触病人皮肤、粘膜疱疹液而感染。

  三、登革热

  1.流行特征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病毒性疾病,通过伊蚊(花斑蚊)叮咬在人群中传播。6-10月是我国登革热的传统高发季节,如果怀疑自己得了登革热,应注意做好防蚊措施并及早就医,并主动告知接诊医生自己近2周的旅居史和蚊虫叮咬史。

  2.主要症状

  发烧(可达39℃),有时还会出现厌食、恶心、肚子疼及腹泻等症状;头痛、眼眶痛(感觉眼睛冒火)、全身肌肉骨关节痛(腰酸背痛),以及面部、颈部/胸部潮红;皮疹;个别病例在发烧5-8天后出现流鼻血、牙龈出血、月经过多、皮下出血、尿血等表现。

  3.传播途径

  登革热不会“人传人”,主要是通过伊蚊叮咬传播。

  四、流行性腮腺炎

  1.流行特征

  又称“痄腮”,是由流行性腮腺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病毒性传染病,主要发生在1~15岁的儿童和青少年;全年均可发病,以冬春季为主,每年3至7月份、10月至次年1月份为流行性腮腺炎高发时间。

  2.主要症状

  大多数起病较急,有发热、畏寒、头痛、咽痛等全身不适症状。患者一侧或双侧耳下腮腺肿大、疼痛,咀嚼时更痛。并发症有脑膜炎、心肌炎、卵巢炎或睾丸炎等。整个病程约7~12天。

  3.传播途径

  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主要通过飞沫传染,少数通过用具间接传染,传染性强。

  五、常见传染病预防措施

  1.保持文明卫生习惯

  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毛巾等遮住口鼻;勤洗手,不用脏手触摸眼、鼻或口;养成健康生活习惯,均衡饮食,适量运动,规律作息。

  2.多通风,少聚集

  应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减少与患病人群的接触机会,如果必须前往公共场所,可以选择佩戴口罩减少暴露的风险。

  3.防蚊灭蚊

  在外应穿着长袖衣服及长裤,并使用驱蚊液,防止蚊子叮咬;避免在树荫、草丛、凉亭等户外阴暗处逗留。

  4.接种疫苗

  接种疫苗是预防传染病、降低传染病感染和重症风险的有效手段。建议无禁忌症人群积极接种相关疫苗,尤其是老年人、慢性基础疾病患者等高风险人群。

  5.及时就诊

  出现发热、咽痛和咳嗽等症状时,应居家休息,避免带病上班、上课。若病情加重,需及时前往医院就诊,患者及陪护人员要戴口罩,避免交叉感染。

  6.做好日常清洁消毒

  落实日常清洁、环境消毒等各项制度,尽早识别疑似传染病,当发现相似病例增多或出现聚集性疫情时应及时向属地疾控中心等相关责任部门报告。


原文链接:https://zyj.beijing.gov.cn/sy/whkp/202405/t20240514_3681641.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