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医药法治网!    
当前所在:首页 > 医药知识

脾虚或肾虚 宜脾肾同治

时间:2021-03-13 来源:河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作者:佚名 []

  人体的“先天”是指受父母精血所形成的胎元,为人体生命之根本,是与出生后饮食营养生活调护的“后天”相对而言的。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如果一者有虚,宜两者同治。

  《灵枢·决气篇》说:“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显然,先天是指禀受父母“两神相搏”之精。是人体生命之本源,而先天之精又恰恰藏于肾,由于肾的精气充盈,具有生殖能力。到老年,由于肾的精气渐衰,生殖能力随之减退消失,形体也逐渐衰老。

  总的来说,肾为生殖、生长发育之源。素体强健称为“先天充足”,素体虚弱称为“先天不足”,如某些不孕症,以及小儿发育迟缓的“五迟”“五软”“解颅”等症,都与先天不足有关,往往以治肾而获良效,所以称肾为“先天之本”。

  人身脱离母体之后,就要依赖饮食营养。当水谷入胃以后,其中营养部分,由脾吸收,经过气化作用,变为津液,输送到全身各组织器官。《素问·经脉别论》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总之,脾消化饮食、摄取水谷精微以营养全身,是后天营养的源泉,所以称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脾主运化水谷精微,须靠肾中阳气温煦蒸化才能完成。肾中精气为后天形体之基础,而肾所藏之肾气,亦有赖于水谷精微的不断化生与补充。正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说:“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因此,脾与肾即“后天”与“先天”的关系,是相互资生、相互促进的。

  脾与肾在病理上也常相互影响,互为因果。

  例如脾气虚弱,运化不健,导致肾精不足,表现为腹胀、便溏、消瘦、腰酸、耳鸣,或青少年生长发育迟缓、发育不良等病证。

  又如肾阳不足,不能温煦脾阳,或脾阳久虚,损及肾阳,形成脾肾阳虚证,表现为腹部冷痛、下利清谷、腰膝酸冷、五更泄泻等病证。

  又如脾气虚弱,不能运化水液,或肾的阳气虚损,气化失司,而导致水液的输布、排泄障碍,表现为面浮、肢肿、腹胀、畏寒肢冷、腰膝酸软等脾肾阳虚水液停滞的病证。

  通常采取“补火生土”“培土制水”或“安奠两天”等脾肾同治的治疗原则,证明了“先天生后天,后天济先天”之说。

  脾运化水谷精微,化生气血,为后天之本;肾藏精,源于先天,主生殖繁衍,为先天之本。先天与后天相互资生,脾的运化,必须借助肾阳的温煦蒸化,始能健运;肾中精气,依赖脾运化的水谷精微补充,才能不断充足。故《医门棒喝》说:“脾胃之能生化者,实由肾中元阳之鼓舞;而元阳以固密为贵,其所以能固密者,又赖脾胃生化阴精以涵育耳。”这充分说明了先天温养后天、后天补养先天的相互关系。


原文链接:http://wsjkw.henan.gov.cn/2021/03-12/21082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