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医药法治网!    
当前所在:首页 > 医药维权

深圳市坚持以法治和标准为引领加快提升基层卫生健康治理水平(国家简报第126期)

时间:2021-03-14 来源:甘肃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作者:佚名 []

  按:深圳市以规范化、标准化建设为抓手,落实“以基层为重点”的卫生健康工作方针,加快推动医疗卫生服务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

     深圳市深入贯彻落实健康中国战略,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与落实健康中国行动计划紧密结合起来,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加大财政投入,优化资源配置,加快提升基层卫生健康治理水平。2019年,“健康中国2030”规划目标13项中已提前完成10项,其中,以基层医疗集团为龙头的医疗卫生服务诊疗量占比达到74.42%,居民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降至14.42%;主要健康指标持续稳定在发达国家和地区水平,居民人均期望寿命81.54岁,孕产妇死亡率4.07/10万,婴儿死亡率1.28‰;居民对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满意度持续提升。
    一、加强规划管理,构建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一)推动整合式发展。出台《深入推进优质高效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意见》,提出以“促健康”为主线,规划建设以“区域医疗中心+基层医疗集团”为主体的整合型服务体系。市属公立医院牵头组建区域医疗中心,主攻急危重症和疑难复杂疾病,负责学科建设;区属公立医院牵头组建基层医疗集团,主攻常见病、多发病,负责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全市现有15家区域医疗中心,13家基层医疗集团,704家社区健康服务机构(以下简称“社康机构”),实现了每个行政区至少有1家区域医疗中心、1家基层医疗集团,每个社区有1家社康机构。
    (二)推进集团化运营。制定基层医疗集团建设规范和公立医院章程,从行政管理、业务管理、资源配置、运营机制、信息化建设等方面,规范基层医疗集团建设。一是健全体制机制,推动医院与其所属的社康机构融合发展,形成管理共同体。二是规范医学影像、检验检查、消毒供应等资源共享中心和人力资源、财务管理、业务管理等管理中心建设,推动医院与社康机构形成分工协作的服务共同体。三是建立集团绩效评价制度,将集团运营管理、社区健康服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等工作情况,纳入考核评价内容,与医院财政补助、医保支付、薪酬总额和院领导聘用挂钩,推动医院与社康机构形成责任共同体。四是市卫生健康委逐一与各区政府联合发文,推进区域综合医改,在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医保支付、财政补助、绩效考核、薪酬待遇等方面建立健全“强基层、促健康”的激励约束机制,引导集团形成利益共同体。

      (三)提供系统化服务。一是出台医疗机构转诊办法和双向转诊服务规范,健全医院与社康机构的转诊责任体系和衔接机制,医院设立双向转诊服务窗口,对社康机构转来的病人,实行优先诊疗、优先检查、优先住院。全市71家公立医院的专家号源提前1天配置给社康机构使用。医院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病人出院后,按要求全部下转社康机构进行跟踪随访。二是全面上线网络版社区健康服务信息系统,所有社康机构共用一套系统,共建一个数据库,逐步打通医院与社康、社康与公共卫生、社康与居民之间的信息壁垒,实现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一人一档、联网运营”。开发“社康通”官方微信小程序,方便市民查询、更新自己的健康档案基本信息,预约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二、完善制度规范,推动基层卫生健康服务标准化

      (一)规范社区健康服务。一是出台《深圳市社区健康服务管理办法》,从政府、社会和居民责任以及规划布局、业务用房配置、装备建设、人才队伍、协同运作等方面保障可持续发展。二是出台社康机构设置标准,将政府新办的社康机构标准面积从原来的400平米提高到1000平方米。推动市区两级政府投入10亿余元加强社康机构装备建设。三是出台医防融合实施方案,推进医院专科服务进社康机构,在社康机构设立600多个专科医生工作室,指导重大疾病防治工作,促进全科与专科协同服务。

      (二)规范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健全全科医生执业管理、专业技术评价、继续教育管理等规范,从培养制度、薪酬待遇、发展空间、执业环境、社会地位等方面加强全科医生队伍建设,增强全科医生的责任感、职业价值感,真正担当起居民健康“守门人”责任。出台家庭医生服务、家庭病床服务、居家护理、医养融合等管理办法及地方标准,从服务内容、服务流程、服务质量、技术和信息支撑、财政补助、医疗收费等方面规范服务提供,推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不断做实做优。
    (三)规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出台《深圳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管理办法》,实行网格化、契约化、清单化和智能化管理,要求市民实名制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实行协议定点机构管理,建立政府购买服务机制,推行以“工分制”(即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量细化,转变为工作量分值,用于核算社康机构或医务人员的工作绩效)为核心的绩效考核。印发《深圳市民健康手册》,整合国家、省、市免费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让市民对生命全周期健康管理一目了然。探索市民健康管理积分等全民健康促进新机制。

      (四)规范重大疾病防治。一是组织制定重大疾病防治指南,围绕当前影响市民健康的心血管疾病、肿瘤、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以区域医疗中心为“技术龙头”、以基层医疗集团为“业务骨干”,以社康机构为“服务网底”,组建15个重大疾病防治联盟,形成“预防保健、临床诊疗、健康管理”一体化防治模式,全面提升重大疾病的预防救治能力。二是在每个社康机构至少配置1名公共卫生医师,在疾控机构的指导下,开展社区诊断工作。制定社区诊断操作规范,明确基本内容、分析评价方法和操作流程,利用大数据诊断社区居民的疾病谱和主要健康问题,为开展社区健康管理等效果评价提供基础和依据。
    三、健全法治保障,推动基层卫生健康共建共享
    (一)构建全民健康制度。先后颁布实施深圳经济特区中医药条例、心理卫生条例、控烟条例、无偿献血条例、医疗条例、医疗急救条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7部法规。年内还将出台《深圳经济特区健康条例》,围绕“共建共享、全民健康”的健康中国战略主题,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
    (二)推进健康社区建设。推动市、区两级政府成立健康深圳行动推进委员会,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工作站成立健康社区建设行动委员会,大型机关、企业、学校、工厂、事业单位等机构设立健康管理员,健全全民健康管理网络。出台“示范健康社区建设”十大倡议,制订《智慧健康社区建设规范》,促进爱国卫生、心理健康、职业健康、健康管理、体医融合、医养结合、学校健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进社区。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推动智能健康装备数据与社区健康服务信息平台对接,促进全民健康生活化、社区化、智能化。
    (三)动员更多社会资本参与供给。出台社会力量设立社康机构的服务办事指南,鼓励社会力量开办社康机构。规定纳入社区健康服务设置规划的社康机构,无论政府或社会力量举办,均可由各区政府免费提供自有物业或购买、租赁物业供其使用。社会办与政府办社康机构在社会医疗保险定点、科研教学、学科建设、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和医务人员职称评审等方面享有平等权利。制定中医坐堂医诊所、中医馆、名医诊疗中心、医生集团等设置标准,推动卫生健康服务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


原文链接:http://wsjk.gansu.gov.cn/single/11204/874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