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医药法治网!    
当前所在:首页 > 医药维权

全面优化“两个链条” 基层服务能力实现历史性突破(甘肃省简报第5期)

时间:2021-03-14 来源:甘肃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作者:佚名 []

  按:甘肃省卫生健康委认真贯彻落实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积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关于推进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示,紧盯“建设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目标任务,按照优化“两个链条”的发展思路,着力推动医改政策落地见效,三级公立医院、三级公立中医类医院绩效考核和县级医院服务能力均在全国通报排名中实现历史性突破。

   全面优化“两个链条”

  基层服务能力实现历史性突破

  甘肃省贫困程度较深、医疗卫生资源匮乏,严重制约全省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坚持把各级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提升作为脱贫攻坚重点工作予以安排部署。省卫生健康委全面优化医疗卫生服务“两个链条”(即医疗体系链条、医疗服务链条)建设,全面提升各级医疗机构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从学科体系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对口支援、信息化建设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创新举措,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整体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跃居全国中游,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一、主要做法

  (一)不断完善医疗体系链条。通过做优省市、做强县区、做活乡社、做稳村组,不断优化体系链条,持续提升各级医疗机构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一是在做优省市方面,开展省级医疗卫生重点学科和重点专业评审,确定重点学科174个、重点专业269个。支持省级医院牵头组建35个专科联盟和20个技术联盟。目前,所有专科(技术)联盟共签订成员单位863家。二是在做强县区方面,争取省级财政累计投入近6亿元,完成贫困县重点专科建设、薄弱学科建设和心电、影像、病理、检验、消毒供应等县域医疗中心建设,方便群众在基层就医,实现“乡级检查,县级诊断”。目前,全省75个贫困县区域医学中心已建成检验中心71个、病理中心68个、心电中心72个、消毒供应中心70个、影像中心72个。急危重症救治中心已建成胸痛中心10个、卒中中心41个、创伤中心16个、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67个、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70个。三是在做活乡社方面,全面加强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建设,累计为833家万人以上乡镇卫生院中全部配齐心电图机及生化分析仪,772家配备了彩超(含B超),配备率为92.68%;714家配备了DR机,配备率为85.71%。全面推行基层医疗机构绩效考核制度,基层医疗机构门诊量与三年前相比提高了10个百分点,住院人次提高了32个百分点,业务收入提高了39个百分点。四是在做稳村组方面,全面推行乡村一体化管理,将全省所有村卫生室全部转为乡镇卫生院的派出机构,村医身份由个体转变为乡镇卫生院临聘职工。已为全省95.09%的在岗村医购买养老保险,为99.28%的离岗村医发放养老补助。全省村医队伍中执业(助理)医师比例提高了20个百分点,大专以上学历提高了13个百分点,高中及以下学历下降了16个百分点,60岁以上年龄比例下降了20个百分点。
(二)不断优化医疗服务链条。通过强管理、重规范、优服务、抓细节、补漏洞、提质量,不断优化服务链条,提升服务质量。一是在强管理方面,加快建立权责清晰、管理科学、治理完善、运行高效、监督有力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落实三级医院总会计师制度,开展全成本核算和预算管理,不断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据公立医院财务年报显示,全省实现收支平衡的公立医院同比增长2.91%。二是在重规范方面,印发《关于加强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工作的实施意见》《加强省级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管理工作方案》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确保制度规范、行为规范、诊疗规范、服务规范。三是在优服务方面,建成全省统一的“健康甘肃”手机APP、分时段预约诊疗、居民电子健康卡、电子处方共享等六大服务平台,积极推广便民惠民措施,改善患者就医体验。智能导医分诊、候诊提醒等便民服务,预约诊疗时段精确到1小时以内,专家门诊号源网上开放比例达85%。截止2020年7月31日,全省共计发放电子健康卡1791.75万张,省市县乡村五级医疗机构全面启用电子健康卡。四是在抓细节方面,全面加强制度规范、业务流程、科室布局精细化管理,制定省、市、县、乡四级医疗机构500个分级诊疗病种临床路径,提升患者满意度。五是在补漏洞方面,组织开展医疗服务综合监管风暴行动和医疗乱象专项整治行动,严厉打击各种医疗违法违规行为,填补管理漏洞、服务漏洞、监管漏洞,做到防患于未然。六是在提质量方面,全省紧密型专科(技术)联盟建设试点工作在省级医院确定55个专科(技术)进行联盟建设,在联盟内部推行同质化管理、同质化诊断、同质化治疗、同质化护理、同质化治愈效果评价。同时,组织开展医疗质量督查专项行动,督促质控中心发挥质量指导、监管作用,全省医疗质量控制体系逐步健全完善。

  (三)不断强化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引人用人留人机制,落实引进一批、树立一批和培养一批人才行动计划,不断推进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逐步解决人才短缺问题。一是加快引进一批急需紧缺人才。各市州医疗卫生机构按照《关于加强和改进全省卫生健康人才引进工作的通知》精神,在政策范围内,自主制定、发布、引进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据统计,2019年全省各级医疗机构自主引进高层次及急需紧缺人才794名。二是选树一批行业骨干人才和优秀人才。在全省遴选树立首批150名行业骨干人才和150名优秀青年人才进行长期培养,对入选人员给予优先安排出国进修、优先推荐评优,优先申报项目课题、优先经费补助等政策优惠,进一步激发行业骨干人才和优秀青年人才扎根陇原、服务群众、创新创业的热情。三是培养一批基层实用人才。印发《甘肃省县级医院医务人员业务培训工作方案》,加强县级医务人员业务培训,省级质控中心对全省86个县医院进行远程培训、现场指导及考核。通过远程医学信息平台,已累计完成远程培训323次,培训单位756家次,培训人数达5720人次。

  (四)全面深化医疗对口帮扶协作。落实国家对口帮扶和东西部协作政策,帮助深度贫困县加快提升医疗服务能力。一是实行组团式帮扶,省级9家和市州12家医院,采取整体托管加挂分院牌子的方式,一对一帮扶建设35家深度贫困县医院,全省31家三级医院共向受援医院派驻专业技术人员363人,以“师带徒”、“结对子”等方式,积极帮助受援医院改善管理、建设学科、培养人才,实现支援贫困县医院从“输血”向“造血”的转变,快速提升受援医院医疗服务能力。二是通过医疗对口帮扶,75个贫困县按照现行基本医疗有保障标准,实现应分类建设的14080个卫生室、1158个卫生院和75家县级医疗机构均达到分类建设标准并配备合格医生。全省农村贫困人口家庭医生签约率均已达到95%以上,已为188.58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施“一人一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农村贫困人口大病病种由21种增加至25种,累计救治贫困人口大病患者3.8万人,救治率保持在99%以上。三是为切实做好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各受援县区在与东西部扶贫协作省份对接、合作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制定了2020年卫生健康东西部扶贫协作专项方案,将农村贫困人口大病专项救治、县域医学中心、县域救治中心建设等方面作为帮扶重点,目前,各项帮扶工作正在顺利实施。

  二、主要成效

  (一)全国排名实现历史性突破。在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通报发布的2018年度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国家监测分析与排名中名次提升,甘肃省位列全国32个省份中第20名,全国1153家综合医院排名中,我省20家医院位列其中。三级公立中医类医院绩效考核国家监测指标全国32个省份排名中,我省位列第15名;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通报的2019年县级医院服务能力评估中,我省县级医院医疗服务能力基本标准和推荐标准达标排名分别为第22名和第21名,国家贫困县县级医院医疗服务能力基本标准和推荐标准达标排名均为第14名,从倒数跃居中游,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二)县级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明显。截止目前,全省75个贫困县均可诊治250种以上分级诊疗病种,全省县外转诊率从2014年的25.52%下降到2019年的12.45%。特别是贫困县区医院新技术、新业务发展尤为显著。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县医院已经能够熟练开展消化道息肉切除、髋关节置换等84项技术;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开展了新技术共计36余项,其中13项为甘南州首例;武威天祝藏族自治县医院能够熟练开展腹腔镜子宫切除术、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翻修术等20项新技术。在今年的疫情防控医疗救治工作中,县级医院的表现更是突出,全省62%的患者在县级医院治愈出院,实现了“尽早发现、就地隔离、就地治疗”,战时对新冠肺炎患者规范高效的应急救治凸显了我省县级医院近年来的工作成效。

  (三)群众获得感和医务人员积极性不断提升。全省267家公立医院、1.7万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接入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开展分时段预约、应用电子健康卡、电子处方共享、互联网医院等平台,为群众就医提供更为便捷的服务。2019年全省公立医院次均门诊费用为207.98元,人均住院费用为6512.51元,与全国同期相比,公立医院次均门诊费用和人均住院费用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群众就医获得感明显提升。同时,落实“两个允许”不断优化公立医院绩效分配,医务人员待遇逐渐提升。2019年全省公立医院人员支出占公立医院业务支出同比提高3.7个百分点。


原文链接:http://wsjk.gansu.gov.cn/single/11206/870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