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医药法治网!    
当前所在:首页 > 政策法规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指南的通知

时间:2021-03-14 来源:安徽省中医药管理局 作者:佚名 []

  国中医药发〔2009〕2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中医药管理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

   为指导各级中医医院做好中医药文化建设工作,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加强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我局在总结部分中医医院开展中医药文化建设试点经验基础上,组织制定了《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现予印发。

  各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要根据《指南》的要求,加强对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工作的指导和督促。各中医医院要根据《指南》结合本院实际情况,切实做好中医药文化建设的组织实施工作。

   工作中有何意见和建议,请及时与我局医政司联系。

   联 系 人:董云龙

   联系电话:010—65955519

   传 真:010—65930820

  

  二○○九年八月四日

  

  

  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指南

  

   中医医院是中医药文化继承和创新、展示和传播的重要场所。为进一步推动中医医院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2007年12月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并在全国选择了部分中医医院开展了建设试点。

  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加强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在总结部分中医医院开展中医药文化建设试点经验基础上,组织制定了本《指南》。

   本《指南》主要包含总则、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行为规范体系建设、环境形象体系建设四部分内容,对中医医院如何开展中医药文化建设作了较为具体的介绍,以指导各级中医医院做好中医药文化建设。

  

  第一章 总 则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药学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认识生命、维护健康、防治疾病的思想和方法体系,是中医药服务的内在精神和思想基础。

   中医医院作为中医药文化继承和创新、展示和传播的重要场所,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有利于体现中医医院的基本特征,有利于巩固中医为主的发展方向,有利于提高核心竞争力,更好地保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

   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范围非常广泛,内涵十分丰富,主要包括了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环境形象等方面。在建设中,要坚持突出特色,以中医药文化为主体,融合时代文化特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发展,与时俱进,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特色;坚持统筹规划,中医药文化建设与医院总体发展规划相衔接,与医院文化建设相结合,做到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环境形象的有机统一;坚持因地制宜,按照总体要求,从医院实际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使建设工作充分体现医院个性特征和区域文化特征;坚持促进发展,紧紧围绕医院改革发展的中心工作,以中医药文化建设促进科室建设、技术服务、学术研究、人才培养以及科学管理等各项工作水平的不断提高。

  

  第二章 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医院的核心价值体系是医院精神理念、价值取向、道德观念的总和,是医院全体员工信奉和遵守的共同观念。在医院的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应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

   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是中医药文化的灵魂,决定着中医药文化的存在和发展,是中医药几千年发展进程中积累形成的文化精髓,是中华民族深邃的哲学思想、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卓越的文明智慧在中医药中的集中体现。

  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大家普遍认为,主要体现为以人为本、医乃仁术、天人合一、调和致中、大医精诚等理念,可以用仁、和、精、诚四个字来概括。

   “仁”,体现了中医仁者爱人、生命至上的伦理思想,以救死扶伤、济世活人为宗旨,表现为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爱护生命。

  “和”,体现了中医崇尚和谐的价值取向,表现为天人合一的整体观,阴阳平和的健康观,调和致中的治疗观,以及医患信和、同道谦和的道德观。

  “精”,体现了中医的医道精微,要求精勤治学,精研医道,追求精湛的医术。

  “诚”,体现了中医人格修养的最高境界,要求心怀至诚于内,言行诚谨,表现在为人处事、治学诊疗、著述科研等方面贵诚笃端方,戒诳语妄言、弄虚作假。

   在医院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是坚持以中医为主的办院方向、保持中医药特色优势的灵魂,是改进医院各方面工作、增强员工凝聚力的有效途径,是提高医院创造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源泉,是中医药事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保证。

  在医院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应结合医院自身特点以及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等特点,通过将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融入医院宗旨、发展战略、院训、院歌以及行为规范、环境形象等方面加以体现。

   一、医院宗旨

  医院宗旨,应当充分体现中医医院的办院目的和任务,是指导医院制定方针、发展战略和各项制度的依据。

  医院宗旨的确定应深刻阐明中医医院存在的价值和目的,找准医院自身的定位;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的价值观念;反映时代特征,具有前瞻性;有利于激发员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发展战略

  发展战略,应当在中医医院宗旨的指引下,全面分析医院的外部环境(机遇与风险)和内部情况(优势和劣势),明确实现医院宗旨的策略和方法,是制定医院中长期发展规划的基础。

  确立医院发展战略,要明确医院继承发扬中医药的使命、愿景与中长期发展目标;要体现医院在发展中医药事业、提供中医药服务等方面的总体定位;要突出中医药在医疗卫生领域的核心竞争力。

   三、院训

   院训,应当充分体现中医医院宗旨,是医院全体员工奉行的准则。

   确立医院院训,要紧紧围绕中医医院宗旨,充分体现中医医院的独特气质和历史文化底蕴;要立意高远、催人奋进,言简意赅、朗朗上口。

   四、院歌

   院歌,是医院宗旨的艺术表达形式。

   院歌的歌词,要在充分体现中医医院宗旨的基础上,着重体现医院的追求和精神,要言简意赅、具有韵味。

   院歌的谱曲,应注重民族性、地域性,便于合唱,易于传唱。

   五、行为规范

   将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融入各种规章制度、工作规范以及员工手册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从语言、举止、礼仪以及服务方式、服务流程等方面,建立并不断完善行为规范体系,形成富含中医药文化特色的服务文化和管理文化。

   六、环境形象

  优化医院环境形象建设,通过医院的建筑外观、庭院建设、内部装饰以及医院标识等,使医院的核心价值以视觉的形式得以外化。

  

  第三章 行为规范体系建设

   行为规范是中医药文化在医院的执行方式,是保障医院及其职工的行为遵循和体现中医药文化的主要手段。在完善医院行为规范体系中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是医院加强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

   在医院行为规范体系建设中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有利于坚持中医为主的医院发展方向,有利于在服务中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有利于提高医院全体员工的综合素养。

   在医院行为规范体系建设中,应充分体现医院宗旨,体现中医药的行业要求,兼顾基本道德与道德理想的统一、协调性与进取性的统一。

  医院行为规范体系内涵丰富,涉及方方面面,其中诊疗行为、言语仪表、教学传承、同道相处等方面的行为规范以及特定礼仪,最能体现中医药文化特色。

   一、诊疗行为规范

  诊疗行为规范,是开展诊察疾病、处方用药等技术服务的行为准则。应明确在诊疗服务中做什么、不做什么,应充分体现中医药理论和技术方法的运用,注重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发挥。

   二、言语仪表规范

  言语仪表规范,是医院员工在提供服务过程中,言语、举止、衣着服饰、服务态度等方面的行为准则,应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言语温和、待患若亲,动须礼节、举乃和柔,勿自妄尊、不可矫饰,诚信笃实、普同一等。

   三、同道相处规范

  同道相处规范,是处理同道关系中所持态度、沟通方式、交往方法等方面的行为准则,应体现中国传统所倡导的人格修养,一体同道、互资相长,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谦逊礼让、顾全大局。

   四、教学传承规范

  教学传承规范,是传道授业、学医习业等方面的行为准则,应弘扬中医尊师重教、教学相长的优良传统,老师应为人师表、修身正行,平易待人、乐育英才,乐教敬业、口传心授,因材施教、循循善诱,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示人规矩不示人以巧;学生应尊师重道、谦逊恭敬,持之以恒、精勤不倦,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学贵专一、思贵沉潜,继承创新、与时俱进。

   五、特定礼仪

  特定礼仪,是医院员工在重大活动或特定场合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如庆典活动、职工大会、就职仪式、拜师仪式等。在医院的各种特定礼仪中,应安排体现医院宗旨等方面的内容,注重采用中国传统形式,如在庆典活动中、职工大会上齐唱院歌,在就职仪式上齐诵院训,在拜师仪式上学生向老师行礼敬茶等。

   医院行为规范体系建设中,应通过以下方式加强规范的落实和执行:

   (一)建章立制。建立健全保障中医药特色优势充分发挥的医院各项规章制度,将各种行为规范通过制度固定下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具体明确、切实可行的体现中医医院特点的《员工手册》。

   (二)教育培训。将《员工手册》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全员培训中,并注重培训形式的多样性、趣味性,提高培训效果。

   (三)实施考核。将行为规范的执行情况纳入目标管理,制订考核指标,建立奖惩办法,落实考核结果。

   (四)树立典型。在全体员工中开展执行行为规范的先进典型评选表彰活动,立身边标杆,树身边典型,发挥先进的模范带动作用。

  

  第四章 环境形象建设

   医院环境形象是中医药文化的物质载体,是展示与传播中医药文化的重要方面。

   在医院环境形象体系建设中充分彰显中医药文化,有利于体现中医医院的基本特征;有利于巩固中医为主的发展方向,更好地保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有利于实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管理文明的有机结合,达到医院内部的和谐统一;有利于提高医院的竞争力。

   医院在环境形象体系建设中,在充分体现医院宗旨、突出中医药文化特色、坚持统筹规划的前提下,还应注重以下原则:

  大众化原则:注重通俗易懂,直观简约,学术与科普统一;

  实用性原则: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与医院各区域的总体功能相适应;

  个性化原则:注意地域特点和民族特点,充分体现医院的个性,切忌简单模仿,千篇一律;

  审美性原则:注重大众审美需求,做到艺术与实用的统一。

  环境形象体系建设中,应主要从建筑外观、庭院建设、内部装饰、医院标识等方面体现中医药文化特点。

   一、建筑外观和庭院建设

   医院建筑及其庭院是展现医院文化的重要方面,是医院文化的重要载体。

   (一)建筑外观

   医院建筑的外观是对自身环境的营造。良好的医院建筑外观,可以使职工产生归属感和领域感,使公众产生信任感和温馨感。

  医院建筑的外观应注入中国传统建筑元素,融入地方建筑特色,主要从屋顶、门楼、窗户、梁柱和颜色等方面体现,不宜采用浓郁异域风格。对原有建筑,如建筑物的外檐轮廓无法改变,可以通过门楼、建筑色彩等的改造,以体现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建筑物的色彩,可以结合中国古代建筑习惯,选用红、棕、米、灰、褐色等,但要因地制宜,合理搭配,因需选择,避免生搬硬套。

   (二)庭院建设

   医院庭院包括医院建筑物周围和被建筑物包围的场地,是医院环境形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注意与医院周边环境的和谐,与医院建筑布局、外观、色彩等因素协调统一。在满足庭院使用功能、美化环境的前提下,可以通过庭院建设的各种表达方式,着重体现中医药的历史、理念和知识等,营造浓郁的中医药文化氛围。

   表达方式主要有园林小品、主题文化墙、主题雕塑、名医塑像、建筑小品、亭榭、山石、盆景、碑刻、地面文化造型等。

  园林绿化尽量采用药用植物,选择适宜当地气候和土壤等条件、有观赏性的中草药,并配以药物功用等文字说明。

   (三)标志性构筑物

  标志性构筑物是指不具备、不包含或不提供居住功能的人工建造物,是医院最显著的标志,有条件的可以选择适合的位置建造标志性构筑物,作为能够使公众留下长久记忆的标志。如在主楼前等庭院的显著位置设立构筑物,作为彰显医院宗旨、医院特色等的标志。

   标志性构筑物应充分体现中医药元素,如体现中医理念或表达医院价值观的抽象艺术雕塑,医史人物或本地历史上有贡献、影响较大的中医药人物的塑像,典型的中医器物或某些中药植物的造型。

   二、内部装饰

   医院内部装饰的部位主要包括门诊部的大厅、走廊、候诊区、诊室、候药区,住院部的大厅、走廊、病房、医生办公室、护理站、治疗室,办公区域等。通过平面装饰、立体装饰等形式,起到营造氛围、弘扬历史、传播理念、崇尚医德、宣传知识、介绍方法、彰显特色的作用。

   营造氛围,主要是营造浓郁的中医药文化氛围。可以通过装饰风格、装潢、色彩搭配等来表达。装饰风格应体现中国传统特色;装潢可以通过含有中医药元素的陈设、摆件、字画、图片等体现;色彩搭配应注意与医院总体色调、区域服务功能相协调。在同一区域内的装饰风格、装潢、色彩应和谐。

  弘扬历史,主要是弘扬中医药历史或医院发展史。可以通过文化长廊、壁画、雕塑、中医药器具模型等来表达,有条件的可建立开放式的陈列馆或橱窗、展柜。

   传播理念,主要是传播“天人合一”、“阴阳平和”、“上工治未病”等中医药学的核心理念以及医院宗旨等。可以通过历史人物和本院名医塑像、院训、主题墙、雕塑、墙饰等形式来表达。

   崇尚医德,主要是宣传“大医精诚”、“医乃仁术”等中医传统美德。可以通过古代名医名言警句的书画作品、木刻、石刻、文化墙等形式来表达。

  宣传知识和介绍方法,主要是宣传和介绍中医药的基础知识、养生保健方法,以及中医药防治常见病、多发病的方法,常用中药的识别和功效、中药煎煮常识等。可以通过招贴画、橱窗展柜、实物、触摸屏、视频网络来表达。

   彰显特色,主要是展示医院特色、科室特色以及专家特长等。可以通过文化长廊、橱窗展柜、触摸屏、视频网络等方式来表达。

  根据医院各区域的特点,确定各区域通过装饰所起到的作用,即明确各区域的装饰主题,在此基础上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

   (一)门诊部

   门诊部是医院接触患者时间最早、人数最多、范围最广的地方,是医院面向社会的重要窗口,应是医院环境形象体系建设中体现中医药文化特色的最重要场所。

   1.门诊大厅。门诊大厅人员流量大、停留时间短,内部装饰应以营造氛围为主,兼顾彰显特色,不宜作过多的知识、方法宣传,不宜过多设置易引起患者驻足的景饰。门诊大厅中的导诊台,应与大厅的总体风格相协调。

   2.门诊走廊。是患者进入诊室的通道,有些医院走廊兼作候诊区,患者在此停留时间较长,内部装饰应以传播理念、宣传知识和介绍方法为主,兼顾营造氛围。传播理念、宣传知识和介绍方法的具体内容应与所在区域的科室特色相结合。

   3.候诊区。是患者等候诊疗的场所,内部装饰应以宣传知识和介绍方法、彰显特色为主,兼顾传播理念。宣传知识和介绍方法的具体内容,应与区域所在科室的特色相结合,应根据区域所在科室涉及主要病种的变化而及时调整。

   4.门诊诊室。是医生为患者进行诊疗的场所,医患直接接触,内部装饰应以营造氛围和崇尚医德为主。根据诊室的特点,内部装饰的总体格调应体现典雅书卷气息,诊桌、诊椅、诊柜等应注重融入中医药元素,不宜装饰过多而转移医生患者的注意力,不宜张挂纷乱的锦旗。

   5.中药候药区。是患者诊疗结束后等候取药的场所,内部装饰应以介绍方法和宣传知识为主,兼顾营造氛围。介绍方法的内容应以中药饮片煎煮、服用方法为主,宣传知识的内容应以常用中药的药性、功用、主治、药品真伪鉴别等为主,营造氛围应注重采用常用或名贵中药的标本、煎煮中药的器具等。

   (二)住院部

   住院部是患者在一段时间内集中接受诊疗并休养、在医院内停留时间最长的场所,是照顾和探视患者的亲友往来频繁的地方。

   1.住院大厅。是住院患者以及照顾、探视者经常出入的通道,部分医院还兼有休闲、休息的功能,内部装饰应以营造氛围和传播理念为主。兼具休闲、休息功能的,可以设置药吧等具有中医药特点的服务,可以摆放具有药用功能的鲜花或常绿植物。

   2.住院部走廊。是患者及照顾、探视者经常驻足的地方,内部装饰应以宣传知识和介绍方法、彰显特色为主,兼顾传播理念、营造氛围。宣传知识和介绍方法、彰显特色的具体内容,应与所在区域的科室特色相结合。

   3.住院病房。是患者治疗康复、休息生活的场所,内部装饰应以营造氛围为主,但不宜过多,可以点缀一些以中医药为主题的书画、实物等。

   4.医生办公室和护理站。是医护人员的办公场所,内部装饰应以崇尚医德、传播理念为主。

   5.治疗室。是患者接受治疗、停留时间较长的地方,内部装饰应以宣传知识和介绍方法、彰显特色为主,兼顾传播理念。

   (三)办公区域

  医院的办公区域主要面向内部员工,内部装饰应以崇尚医德、传播理念、弘扬历史(医院发展史)为主。装饰范围应包括楼道、办公室、会议室、接待室等。

   三、医院标识

   医院标识主要包括院徽、标准院名、标准色系三个基础要素及其在指示标牌、办公用品、宣传用品等方面的应用。

   医院标识具有整合医院精神、规范行为文化、突出视觉个性、增强公众印象的作用,是医院环境形象体系的基本组成部分。

   院徽,是医院标识中最重要的基础要素。内容上应构思深刻,充分反映医院核心价值。形式上应注重体现中医药元素,力求构图简洁、形式典雅、色彩庄重、特色明显。

   标准院名,是医院标识中最直观的基础要素。医院名称应使用按规定经有关部门核准的名称,汉字使用规范,字体端庄易识别,不宜采用草书等字体。配用拼音字母、外文字母应规范。地处少数民族地区的中医医院应配用当地少数民族文字。

   标准色系,是保持医院环境形象整洁美观的基础要素。标准色系要有主辅之分,但数量不宜过多;色彩要注重体现中医药行业特色,并注意对识别和人们心理的影响。

   院徽、标准院名、标准色系要协调,实现视觉一体化。

   院徽、标准院名、标准色系应广泛应用于指示标牌、办公用品、宣传用品、服饰等方面。指示标牌包括分布图、引导牌、方位牌、科室牌等,办公用品包括处方、病历、信封、信笺、药袋等,宣传用品包括宣传栏、文化设施、员工名片等,服饰包括医院员工工作服、病员服、病床卧具等。

  

  

  

  中医医院环境形象设计方案

  

  一、前 言

  为进一步推动中医医院临床科室中医药文化建设,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指南》有关要求,在参照部分中医医院临床科室开展中医药文化建设试点经验基础上,组织制定了《中医医院临床科室环境形象设计方案》(以下称《设计方案》)。

  本《设计方案》主要包括中医医院临床科室环境形象建设的目的意义、设计原则、基本要素、重点内容、形式和载体。对中医医院临床科室如何开展环境形象建设做了较为具体的介绍,以指导各级中医医院临床科室做好中医药文化建设工作。

  

  二、目的意义

  通过中医医院临床科室环境形象建设,充分体现中医医院临床科室的基本特征,巩固中医为主的发展方向,提高核心竞争力,更好地保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

  本设计方案旨在指导中医医院临床科室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与管理,同时可作为中医药管理部门开展评价工作的参考和依据。二级以上中医医院临床科室应参照本方案建设和管理。

  

  三、设计原则

  中医医院临床科室的环境形象是展现中医药文化的物质载体。在中医医院临床科室的环境形象体系建设中,应充分彰显临床科室的中医药文化,体现临床科室的基本特征,发挥临床科室的中医药特色优势,提高临床科室的竞争力。

  中医医院临床科室在环境形象体系建设中,应注重以下原则:

  大众化原则:注重通俗易懂,直观简约,学术与科普统一;

  实用性原则: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与科室各区域的总体功能相适应;

  个性化原则:注意地域特点、民族特点和科室特点,充分体现各临床科室的个性,切忌简单模仿,千篇一律;

  审美性原则:注重大众审美需求,做到艺术与实用的统一。

  

  四、基本要素

   临床科室环境形象建设应具备三个基本要素:即中医药文化的内容、形式和载体。中医药文化的内容应体现临床科室的中医药特色,包括科室的基本情况、专业历史渊源、中医特色诊疗方法、养生保健、名中医工作室、中医治疗室、科标、科训等。通过一定的形式和载体体现临床科室的中医药文化内涵,形式和载体与展示的中医药文化内容具有协调性,应体现中国文化元素。

  

  五、重点内容

  (一)临床科室的基本情况

  临床科室的基本情况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通过本科室的起源、发展以及目前的医疗规模、人员结构等介绍,体现科室的发展历程;通过本科室的学术带头人、学术团队、研究成果等介绍,体现科室的学术积淀。

  (二)专业的历史渊源

  通过古代典籍、历代名家论述等对本专业的中医理论与中医治疗方法进行广泛介绍,体现本专业中医发展的历史渊源。力求图文并茂,文字应简洁、通俗易懂。

  (三)中医特色诊疗技术

  介绍本科室中医治疗室、中医诊疗设备、中医应用原理、适应病症以及治疗方法,本科室开展的中医特色护理以及优质服务等。

  (四)中医养生保健方法

   应结合本科室病种的特点,宣传养生保健知识,内容包括精神养生、饮食养生、生活起居养生、运动养生、药物养生、医疗保健养生、四季养生等方面。

  (五)科室特色优势

   介绍本科室具有中医特色治疗病种、治疗措施、疗效水平以及行业影响,本科室常用的的院内中药制剂、常用中药的功效特点及主治病证等,本科室名医诊疗特色以及诊疗经验等。

  

  六、形式和载体

  环境形象体系建设中,应主要从内部装饰、科室标识、宣传展板等方面体现临床科室的中医药文化特点,营造浓郁的临床科室中医药文化氛围。形式可以是平面或立体,展板或展柜、触摸屏或视频等。载体包括标语、书画、石刻、雕塑、病历、信封、袋子、名片、科标、科徽、服饰等。通过一定的形式与载体,起到营造氛围、弘扬历史、传播理念、崇尚医德、宣传知识、介绍方法、彰显特色的作用。

  营造氛围,主要是营造浓郁的中医药文化氛围。可以通过装饰风格、装潢、色彩搭配等来表达。装饰风格应体现中国传统特色;装潢可以通过含有中医药元素的陈设、摆件、字画、图片等体现;色彩搭配应注意与医院总体色调、区域服务功能相协调。在同一区域内的装饰风格、装潢、色彩应和谐。

  弘扬历史,主要是弘扬中医药历史或科室发展史。可以通过文化墙、壁画、雕塑、中医药器具模型等来表达,有条件的可建立开放式的陈列馆或橱窗、展柜。

  传播理念,主要是传播“天人合一”、“阴阳平和”、“上工治未病”等中医药学的核心理念以及医院宗旨等。可以通过历史人物和本科名医塑像、科训、主题墙、雕塑、墙饰等形式来表达。

  崇尚医德,主要是宣传“大医精诚”、“医乃仁术”等中医传统美德。可以通过古代名医名言警句的书画作品、木刻、石刻、文化墙等形式来表达。

  宣传知识和介绍方法,主要是宣传和介绍中医药的基础知识、养生保健方法,以及中医药防治本专业科室常见病、多发病的方法,常用本专业科室中药的识别和功效、中药煎煮常识等。可以通过招贴画、橱窗展柜、实物、触摸屏、视频网络来表达。

  彰显特色,主要是展示科室特色、专业特色以及专家特长等。可以通过文化墙、橱窗、展柜、触摸屏、视频网络等方式来表达。

  根据临床科室各区域的特点,确定各区域通过装饰所起到的作用,即明确各区域的装饰主题,在此基础上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

   1. 门诊

  (1)候诊区。是患者等候诊疗的场所,内部装饰应以宣传知识和介绍方法、彰显特色为主,兼顾传播理念。宣传知识和介绍方法的具体内容,应与专业科室的特色相结合。重点传播中医药治疗本科室相关疾病的理念,宣传中医药防治本科室疾病的知识,介绍中医药治疗科室优势病种的特色及名老中医特长,营造良好的中医药文化氛围。语言要简洁易懂,内容多样,实用性强。

  (2)门诊诊室。是医生为患者进行诊疗的场所,医患直接接触,内部装饰应以营造中医药文化氛围和崇尚医德为主。根据诊室的特点,内部装饰的总体格调应体现典雅书卷气息,诊桌、诊椅、诊柜等应注重融入中医药元素。专家诊室,应介绍名医诊疗经验与诊疗特长,名医传承家谱等。可以采用有关名医名言警句的书画作品、本专业历代医家和本科室名医照片、招贴画、展板、展柜、实物、宣传折页等方法。

  2.病区

  病区是患者在一段时间内集中接受诊疗并休养、在医院内停留时间最长的场所,是照顾和探视患者的亲友往来频繁的地方。

  (1)病区走廊:是患者及照顾、探视者经常驻足的地方,内部装饰应宣传本科室中医专业知识,介绍中医特色诊疗技术与中医药特色护理,兼顾传播理念、营造氛围。

  (2)病房:是患者治疗康复、休息生活的场所,内部装饰应以营造中医药文化氛围为主,但不宜过多,可以点缀一些以国学或中医药为主题的书画、实物等。

  3.医生办公室和护理站:是医护人员的办公场所,内部装饰应以崇尚医德、传播理念为主。体现“救死扶伤、忠于职守、爱岗敬业、满腔热情、开拓进取、精益求精、乐于奉献、文明行医”的行业风尚,展现医务人员的爱心、责任心及人文素质。

  4.中医治疗室:是患者接受治疗、停留时间较长的地方,内部装饰应以宣传中医特色治疗为主,兼顾传播理念。宣传本科室的中医诊疗设备的应用原理、适应症与治疗方法。

  5.名中医工作室:内部装饰应以介绍名老中医诊疗经验、学术成就、成才之路、传承家谱等。

  6. 科室标志、科训的设计

  中医医院临床科室的标志,应具有整合本科室的核心价值、行为规范、突出视觉个性、增强公众印象的作用,是科室环境形象体系的基本组成部分。内容上应在本院背景下、与本临床科室的特点相协调,形式上应注重体现中医药元素,力求构图简洁、形式典雅、色彩庄重、特色明显。

  标准色系,是保持科室环境形象整洁美观的基础要素。标准色系要有主辅之分,但数量不宜过多;色彩要注重体现本科床科室的行业特色,并注意对识别和人们心理的影响。科室标志应广泛应用于本科室展板、展柜、办公用品、宣传用品、服饰等方面。

  科训,应当充分体现本科室的宗旨,是科室全体员工奉行的准则。应充分体现本科室的特征和历史渊源;要立意高远、催人奋进,言简意赅、朗朗上口。

  

  

  中医医院风湿病科环境形象范例

  

  一.门诊走廊

  1.科室介绍: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风湿病科于20世纪80年代初在全国最早组建中医痹病学科,并创建中华中医药学会风湿病分会。基于科室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的传承和发展,确立了尪痹、大偻、燥痹的中医药临床与疗效机制研究等稳定的研究方向。以祛邪安正为整体治则,形成了以清热活血治疗尪痹活动期、以补肾强脊和清热强脊治疗大偻、以益气养阴,活血通络治疗燥痹的学术思想;并开展了复方雷公藤制剂外敷改善关节症状的临床研究等。学科队伍素质高,科研力量强。学科带头人姜泉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为国医大师路志正学术经验继承人,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风湿病分会副主任委员。

  2.优势病种及中医特色治疗:

  尪痹(类风湿关节炎)

  尪痹是由于风寒湿邪客于关节,气血痹阻,导致以小关节疼痛、肿胀、晨僵为特点的疾病。

  通过30年临床研究总结,我科针对尪痹的演变规律,提出了“湿热瘀阻”是尪痹活动期的病机关键,确立了清热活血为大法的中医治疗原则。通过进行国家科技部“七·五”课题、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北京医学卫生科技联合攻关项目等一系列研究,证实清热活血法在控制风湿病情活动、改善关节局部症状和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面有显著疗效。并在1998年经过进一步凝炼处方后开发了广安门医院院内制剂“风湿安颗粒”。

  中医外治法作为中医一大特色,应用于临床已有200余年历史。在内服之外运用中药外治法,有效地减轻了一些药物的不良反应,同时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治疗的效果。我科辨证采用中药泡洗、熏治、离子导入、冷热湿敷等外治法治疗后,平均可在1周内迅速减轻局部关节疼痛、肿胀症状,有效缩短尪痹活动期。

  大偻(强直性脊柱炎)

  《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开阖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偻”。偻者包含有当直不直而屈曲或当屈曲而不曲反僵直(指脊柱正常生理弯度消失)双重含义;大者,一指脊柱为人体最大的支柱,二指病情深重之义。

  大偻指病情深重,脊柱弯曲或僵直的疾病,临床多表现为腰、骶、髋疼痛,僵直、不舒,继则沿脊柱由下而上渐及胸椎、颈椎,或见生理弯度消失、僵直如柱,俯仰不能;或见腰弯、背突、颈重、肩随、形体羸弱等,甚者还可见“脊以代头,尻以代踵”之征象。

  阎小萍教授在继承学习焦树德教授学术思想的基础上,于1999年正式提出强直性脊柱炎的中医病名“大偻”,并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大偻临床路径采纳。

  骨痹(骨关节炎)

  骨痹是由于年老体衰、骨失滋养、气血失调,风寒湿热等邪侵及骨骼,阻滞经脉气血,临床以骨节疼痛、肿胀、骨重不举,甚则关节弯曲、僵直,不能站立行走等特性的痹病。所致局部或全身骨关节退化改变的一种病证。

  本病在临床上以关节肿痛、骨质增生及活动受限最常见,手、膝、髋、脊柱及足趾关节均可受累。年龄、肥胖、炎症、创伤及遗传因素等可能与本病有关。

  

  特色技术展区

  中药蒸汽治疗

  中药蒸治疗是将有治疗作用的中草药包放入药化汽疗设备的药罐中,加水进行煎煮,产生热蒸汽,通过蒸汽管道对患者脊背进行熏蒸,使含中药的蒸汽直接作用于体表,达到祛风除湿散寒、化瘀止痛的功效。

  浸浴疗法注意事项

  1.浸浴的水温不宜过热,应在38~43度;

  2.浸浴前应先用清水冲洗掉皮肤上的外用药;

  3.饱餐后不宜立即浸浴,餐后半小时方可浸浴,空腹时也不宜浸浴;

  4.浸浴的时间不宜过长,15-20分钟即可;

  5.浸浴时水位不宜过高,应保持在胸部以下;

  6.浸浴时勿用力搓擦皮肤;

  7.发热、胸痹心痛、眩晕患者慎用;

  8.浸浴过程中若出现头晕、心悸、胸闷等症状应立即停止浸浴,并按呼叫器。

  足浴温馨提示

  1.足疗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2.足部有皮损(红疹、破溃、关节红肿热痛)的患者不宜进行此项治疗

  3.女性患者经期及孕妇禁用

  4.发热、冠心病、眩晕患者慎用

  5.治疗过程中如有不适(心悸、胸闷、皮肤搔痒等)及时报告护士

  6.请勿自行调节腿浴器的温度与时间,防止发生烫伤

  7.治疗地面时有湿滑,请注意安全,防止跌倒

  8.治疗完毕后回到病房用温水冲去药液、擦干,注意保暖并多饮水

  3.医学小故事

  药材“老鹳草”的典故

  相传孙思邈在四川峨眉山时,遇到一位40多岁的男子前来求医。病人住在岷江岸边,天久日长得了风湿病,每当天寒阴湿时便两腿关节僵硬,行动非常不便。他先用自己配制的药为其治疗,当时服用有效,可过了一段时间后又复发。于是他又到山上采摘治病的草药,无意间看到一只老鹳在山崖上啄食一种草,他想老鹳长年累月在江河湖泊中,时时遭受阴湿之气侵袭,为何不得风湿病?莫非它啄食的草有治疗风湿的功效?于是他将老鹳啄食的那种草采回,用水熬成药汁,让病人服下。结果药到病除。他深为找到能治疗风湿的草药而高兴,可是不知道这种草药叫什么,他想这是老鹳帮自己找到的药,所以便给此药命名为“老鹳草”。

  二.病区

  1.病区走廊:

  (1).科室介绍:

  中日友好医院中医风湿病科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风湿病重点专科单位、北京市中医特色专科(风湿病)、北京中医药薪火传承“3+3”工程“焦树德名医工作室”建设项目等。我科实际开放病床40张,医生12人。

  中医风湿病科护理单元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并与独具中医特色的“辨证施护”相结合,即从整体观念出发,在医生指导下,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护理措施,结合中医风湿病学的特点与规律,从“证”出发,依据辨证施护的原则,分别采取同病异护、异病同护等不同方法对患者实施有效护理。

  

  

  

  (2).介绍本科室的优势病种及中医特色疗法

  尪痹(类风湿关节炎)

  “尪”字与“尫”、“尩”通用。其字意是指足跛不能行,胫曲不能伸,骨质受损,身体赢弱的疾病而言。《金匮要略》 “诸肢节疼痛,身体尪赢⋯⋯”。就是指关节肢体弯曲变形、身体赢弱、不能自由行动而渐成废人的疾病。“痹”即《内经》“痹论”所谈“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的痹病。焦树德教授在继承、学习前人各种论述的基础上,参考近代文献,结合多年临床体会,将具有关节肿痛变形、骨质受损、屈伸不利,筋损肉削的痹病,统称之尪痹。

  (3)介绍风湿痹病病名的由来

  风湿病是一种古老的疾病,《黄帝内经》以痹证立论,是中医对风湿病的最早归类,奠定了风湿病病证理论基础。《素问·痹论》说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这是按照不同病因特点进行的痹证最早命名。同时也提出了痹证的主要病因是以“风寒湿三气杂至”的外感邪气的病因学说。

  东汉时期公元205年左右,张仲景在《黄帝内经》痹证理论基础上,张仲景发展了“风湿”病证结合,进一步提出了湿痹、历节、血痹等病名,并在辨证治疗方面进行了新的补充和发挥,尤其是在《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首先提出了“风湿”病名,对后世的的指导性可谓巨大。

  唐代孙思邈以犀角汤治疗热毒所致的痹病,这在病因学上是一个新的突破。

  宋代王怀隐等所编著的《太平圣惠方》在痹证的分类上明确提出“热痹”的病名。

  随着医学的进步,中医理论的不断完善,众多医家对痹病的病因病机研究愈加深入,研究角度也多样化。至清代“湿热痹”理论的兴起,体现了中医“天人相应”,证候随着天时地利人和的改变而演变的辨证理念。

  进入现代,我国著名的中医风湿病学家如路志正、谢海洲等教授在吸取前贤经验基础上,提出了“燥痹”、“治痹三要四宜”等学术观点,发展了中医风湿病的理论,形成中医治疗风湿病的特色。

  (4)著名医家风展区

  扁鹊(公元前407—前310),姬姓,秦氏,名越人,又号卢医,勃海郡郑(今河北任丘)人,春秋战国时期名医。由于他的医术高超,被认为是神医,所以当时的人们借用了上古神话的黄帝时神医“扁鹊”的名号来称呼他。少时学医于长桑君,尽传其医术禁方,擅长各科。在赵为妇科,在周为五官科,在秦为儿科,名闻天下。扁鹊奠定了中医学的切脉诊断方法,开启了中医学的先河。相传有名的中医典籍《难经》为扁鹊所著。

  孙思邈(581-682),出生于西魏时代,京兆华原(即今陕西省耀县)人。我国隋唐时期伟大的医药学家。孙思邈因病学医,热爱医学,淡泊名利,隋文帝、唐太宗、唐高宗在位期间,曾多次邀请他入朝作官,都被他婉言谢绝。他一边行医,一边采药,曾先后到过陕西的太白山、终南山,山西的太行山,河南的嵩山以及四川的峨嵋山等地。广泛搜集单方、验方和药物的使用知识。

  (5)养生保健

  常用药膳

  1、防风薏仁粥:防风15g,薏苡仁60g,糯米250g,白糖适量,具有散风除湿之功,二药相合湿而不燥,性味平和,是治疗风湿痹病之佳膳,适用于关节窜痛,重着麻木之风痹兼湿者。

  2、五加皮醪:北五加皮50g,糯米500g,将五加皮洗净,加水适量泡透,煎煮30分钟,取药液300毫升,共取两次,再将煎液与糯米同煮,做成糯米饮,发酵成酒酿,每日随量佐餐食用。具有祛风除湿、温经通脉的作用,凡是风痹身痛、骨节酸痛,筋骨不利可使用本方。

  病房

  区域装饰画:

  

  三.名医工作室

  路志正,国医大师。路老幼承家学,渊源深厚。精通中医经典,崇尚脾胃学说和温病学说,他创建中医风湿病学科,重视风湿病理论研究的继承与创新,确定了由痹证→痹病→风湿病的风湿病一级病名;进行了五体痹、五脏痹的诊断与疗效标准的制定;创新性提出了 “燥痹”、“产后痹”病名,丰富了中医风湿病的理论内涵,提高了风湿病的诊疗水平。临床上博采众长,大胆探索,对内科疑难病症,主张综合治疗,针药并行,形成了“持中央,运四旁,怡情致,调升降,顾润燥,纳化常”的调理脾胃学术思想,行医70载,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疗效显著,屡起沉疴。

  5.科训:

  团结、和谐的科室氛围;好学、上进的团队精神;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的工作秩序。

  

  

  

  

  

  (由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提供)

  

  

  

  


原文链接:http://wjw.ah.gov.cn/ztzl/zyygljzt/zyyztsy/zcfg/520521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