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医药法治网!    
当前所在:首页 > 疾病防治

房颤易引发中风,该如何进行治疗? ( 2021-07-02)

时间:2021-07-06 来源: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作者:佚名 []

  房颤可以称得上是21世纪的心血管流行病。据统计,中国房颤患者数量约800万人,其中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房颤和年龄是有一定关系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进行性提高,70岁以上老年人发病率达到10%,而在我国有年轻化的趋势。

  房颤的危害是多方面的,总体来说,可使卒中的风险增加5倍,心衰风险增加3倍,显著降低患者生活质量,同时也给社会和个人造成巨大经济负担。与其他原因引起的中风相比,房颤导致的中风更可怕。这是因为相较于血管内的空间,心房内更“宽敞”。若心房中有凝结成块的血栓,其个头更大,极易堵塞人体中较大的血管。这就导致了房颤引发的中风,有着“三高”特点:致死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另外,房颤和心衰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特别是在已有心衰的基础上,如果再合并出现房颤,就会加重心衰的恶化程度。

  需要注意的是,房颤极具隐匿性,近三分之一的患者在发病时无症状。当然,没有症状并不代表没有危害,很多人直到发生了卒中才发现早已患了房颤。而在另一方面,心慌是房颤最典型的症状,心脏跳得非常快而且不规律。除此之外,一些患者还表现为没有力气、容易疲劳、胸闷、活动耐量下降,个别还可以出现黑矇、甚至晕倒。数心跳、摸脉搏可帮助早期发现房颤迹象。发现异常迹象时,患者应及时就近检查心电图或24小时动态心电图即可确诊房颤。老年人,尤其合并疾病较多的人,更应重视每年体检,帮助发现隐匿性房颤。

  老年人一旦确诊房颤应及时治疗,目前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导管消融术以及左心耳封堵术。对于大多数的患者主要是在基础心脏病治疗的前提下进行转复和维持窦性心律、或控制心室率及预防血栓的抗凝治疗。其中,当急性发作的房颤及慢性房颤心室率过快时,控制心室率的治疗是缓解症状、改善心功能的重要措施。一部分急性阵发性房颤的患者随着心室率的降低可恢复窦性心律。常用的恢复窦律的药物有普罗帕酮、胺碘酮。持续性及永久性房颤可将心室率控制在60-70次/分,轻微活动不超过90次/分。常用的控制心室率的药物有β受体阻断剂或非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如维拉帕米)。

  另外,对于所有房颤患者,须根据CHA2DS2-VASc评分选择抗凝方案治疗。影响房颤患者卒中发生风险的因素很多,CHA2DS2-VASc评分是国际上公认的对房颤患者进行卒中危险分层的评分表。该评分将房颤患者的危险因素对应相应的分值,总分9分,分数越高,卒中发生率越高。目前常用的抗凝药物有新型口服抗凝药及华法林。服用华法林时需定期查血检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指标,确定药物起到了合适的治疗效果,同时注意出血等副作用。

  房颤导管消融术包括经导管射频消融术和经导管冷冻球囊消融术。经导管射频消融术主要通过微创技术,穿刺大腿根部的股静脉,将导管送到房颤病灶处进行射频消融,通过放电加热使心脏组织细胞坏死,将房颤起源的心脏结构消融掉,这是临床已成熟开展的房颤根治手术。经导管冷冻球囊消融术是一种利用球囊导管尾端连接的制冷系统,将球囊温度迅速降低至零下40℃以下,使组织坏死,达到把房颤恢复成正常心律的微创技术。

  对于具有脑卒中潜在风险的房颤患者,左心耳封堵术是一种比较安全有效的手术治疗手段,目前已成为全球预防房颤病人卒中的治疗新趋势,它能有效减少病人的病死率、致残率,同时减少出血的发生。作为一种微创手术,左心耳封堵术主要在心脏的左心耳入口处释放封堵器封堵住左心耳,从而避免左心耳血栓脱落引起卒中的隐患。

  总之,房颤虽然可怕,但及时有效的干预非常重要,目前治疗手段很多,“勤筛查、早诊断、早治疗”可以让“房颤”不再可怕。

  摘自上海药讯微信公众号

   

  


原文链接:http://wsjkw.sh.gov.cn/xnxgjb/20210702/bc2a8ac7142e4e319512f2a24d2a40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