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医药法治网!    
当前所在:首页 > 人物风采

【以案说医】徐雯:六味地黄汤加减治疗小儿唇风案

时间:2021-07-17 来源:广东省中医药局 作者:佚名 []

  

  图片

  

  

  

  图片

  

  ▲徐雯 广东省名中医,广州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硕士生导师、儿科主任中医师。

  医案是中医临床实践的记录,体现了诊疗过程中理、法、方、药的具体运用,是医家诊治疾病思维过程的表现。历代名家医案是中医药宝库中的瑰宝。我们推出【以案说医】栏目,以期传承精华,启迪我辈,共同进步。

  【基本资料】

  李某某,女性,11岁,2017年1月9日初诊。

  【发病过程】

  患儿无明显诱因于3月前出现口周干燥,有紧绷感,当时未予诊治,自行涂抹润肤霜后未见改善,口周干燥加重,伴脱屑,口角皲裂,张口活动受限,周身皮肤紧绷感,严重影响生活,故至本院就诊。

  【首诊证候】

  主诉:口周干燥、脱屑3月。

  刻诊:口周色淡红,干燥,脱屑,口角皲裂,少许痂皮,有痒感,周身皮肤紧绷感,无口干口苦,胃纳可,眠一般,二便调。舌红苔少,脉细滑。

  【辨证论治】

  中医诊断:唇风。

  证属:阴虚内热。

  治则:养阴清热、燥湿止痒。

  处方:

  予以六味地黄丸加减:生地黄10克、山药10克、土茯苓10克、泽泻10克、牡丹皮10克、川牛膝10克、乌梢蛇10克、莲子10克、地肤子10克、苦参10克、山楂10克、甘草3克,4剂,水煎服,每日1剂。取药渣复煎取汁,以药汁浸湿毛巾局部外敷。

  【随诊过程】

  二诊

  服药4剂后,患儿干燥、脱屑、皲裂减轻,药已奏效,前方去川牛膝、山楂,加赤芍、布渣叶各10克,继服3剂。

  三诊

  患儿口周无明显干燥、脱屑,口角无皲裂,周身皮肤紧绷感消失。

  【按语】

  剥脱性唇炎,在中医学中无明确的病名与之对应,依据其临床表现,可归属中医的“唇风”的范畴。该病最早《灵枢脉经》称为“唇胗”,明代陈实功在《外科正宗卷四》首次提出“唇风”病名。其特点为口唇干燥,附有鳞屑、痂皮,反复剥脱。好发于秋冬季节。中医认为脾胃互为表里,足阳明胃经起于鼻,环绕于口唇部,脾部有其支脉。若脾胃受到热邪、风邪、湿邪的侵袭,或素体阴亏血少,血虚化燥生风,则在唇部发皮损表现:紧绷感、渗液、糜烂,病情反复,缠绵难愈。

  六味地黄丸原名地黄丸,源自《小儿药证直诀》,本方原为小儿禀赋不足之“肾怯失音,囟门不合,神不足”而设,后世用为补肾填精之基础方,滋阴补肾的代表方。徐雯老师取其滋阴益肾之功,佐以清热疏风药治疗阴虚内热之唇风。方中以生地易熟地,养阴且清热,山药双补脾肾,既补肾固精,又补脾以助后天生化之源。凡补阴精之法,必当泻其浊,故佐以泽泻利湿泄浊,牡丹皮清泄相火,加入土茯苓、地肤子燥湿止痒,苦参清热燥湿以止痒,牛膝引火下行,山楂、莲子健脾消食益胃,甘草调和诸药,共奏养阴清热,燥湿止痒之功。药证相符,颇具良效。此外,本案以药汁外敷患处,可加强局部养阴燥湿止痒之力,内外合治,达到促进皮损愈合,避免复发的效果。

  唇风的治疗,须注意:(1)不可过用滋阴之品,因滋阴之品助脾生湿,水湿不运,蕴久化热,热伤脾阴津液,上不润唇,加重病情;(2)不可阳光下暴晒损伤皮肤;(3)不用过热之热水洗水洗面,以免加重皲裂。

  郑重申明:

  由于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不同,本案中的方药和计量仅适用于本案病人当时的病情。未经中医辨证诊治,不得照搬使用本案中的处方和计量。广大读者如有需要,应前往正规医院诊治,以免贻误病情。■

  


原文链接:http://szyyj.gd.gov.cn/zyyfw/mymkmj/content/post_33475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