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医药法治网!    
当前所在:首页 > 人物风采

【以案说医】徐雯:自拟退黄方治疗新生儿黄疸

时间:2021-07-24 来源:广东省中医药局 作者:佚名 []

  

  图片

  

  

  

  图片

  

  ▲徐雯 广东省名中医,广州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硕士生导师、儿科主任中医师。

  医案是中医临床实践的记录,体现了诊疗过程中理、法、方、药的具体运用,是医家诊治疾病思维过程的表现。历代名家医案是中医药宝库中的瑰宝。我们推出【以案说医】栏目,以期传承精华,启迪我辈,共同进步。

  【基本资料】

  杨某某,女性,15天,2021年04月09日初诊。

  【发病过程】

  患儿出生后出现全身皮肤黄染,时呕吐胃内容物,无尖叫,无抽搐,无咳嗽流涕,无发热,胃纳欠佳,大便黄色,4-5次/日,睡眠可。为求进一步诊疗,遂至我院就诊。

  【首诊证候】

  主诉:全身皮肤黄染半月。

  刻诊:神清,皮肤巩膜中度黄染。脐干舌红苔白,指纹不显。

  辅助检查:外院查总胆红素:326.1umol/L,间接胆红素:313.3 umol/L,直接胆红素:12.8 umol/L

  【辨证论治】

  中医诊断:黄疸(阳黄)。

  证属:湿热内蕴。

  治则:清热消滞,利湿退黄。

  处方:

  扁豆花3g、紫苏梗1.5g、夏枯草3g、泽泻3g、白茅根3g、茵陈3g、法半夏3g、竹茹3g、布渣叶3g、茯苓3g、净山楂3g、甘草1.5g,3剂,水煎服,每日1剂。复渣取汁沐浴。

  【随诊过程】

  二诊

  经治疗呕吐减少,胃纳增,黄疸较前有所减退。2021-04-14经皮黄疸指数:18.6mg/L。上方去法半夏、夏枯草、净山楂,加陈皮1.5克,玉米须、车前子各3克。再进4剂。复渣取汁沐浴。

  

  图片

  

  三诊

  黄疸基本消退,呕吐消失,胃纳增,睡眠安。2021-04-21经皮黄疸指数:9.3mg/L。舌淡红苔薄白。守上方4剂,以善其后。

  【按语】

  本病中医称之胎黄。胎黄以婴儿出生后皮肤面目出现黄染为主要特征,因产生原因与胎禀有关,故而得名。《医宗金鉴》:“胎黄者,遍体面目皆黄,其色如金,乃孕妇湿热太盛,小儿在胎受母热毒,故生则有是证也。”

  本案可归属中医“胎黄(阳黄)”之范畴,证属湿热内蕴。胎儿自孕母感受湿热邪毒而致湿热熏蒸肝胆,外发于肌肤,故见全身皮肤黄染,湿热壅盛,碍及脾胃,气机受阻,故胃纳欠佳、呕吐。治疗阳黄,临床多以茵陈蒿汤加减治疗,但其药物较苦寒,一则小儿难以服用,况且患儿已有呕吐;二则小儿乃稚阴稚阳之体,脾常不足,过于寒凉可更伤脾胃。

  因此,本案以自拟退黄方治疗,方中茵陈为君,清热祛湿退黄之主药;扁豆花、紫苏梗清热祛湿,理气消滞;夏枯草清肝胆郁热;白茅根、泽泻清热利湿;茯苓健脾利湿;法半夏、竹茹清热止呕,和胃燥湿;布渣叶、山楂清热利湿,化滞消食;甘草调和诸药。后期加入陈皮,玉米须,车前子加强清热利湿,健脾和胃之力,全方配合共奏清热消滞,利湿退黄之功。胎黄之证,除内服中药外,尚可配合中药药浴以促进黄疸消退。中药药浴是通过体表给药的一种治疗方式,新生儿皮肤嫩薄、药物易透过皮肤进入毛细血管,进而促进血液循环,从而达到利湿退黄的作用;药浴可增强胃肠道蠕动,促进排便,减少胆红素肝肠循环;药浴还促使胃肠道激素分泌增多,可增加小儿摄奶量。

  郑重申明:

  由于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不同,本案中的方药和计量仅适用于本案病人当时的病情。未经中医辨证诊治,不得照搬使用本案中的处方和计量。广大读者如有需要,应前往正规医院诊治,以免贻误病情。■

  


原文链接:http://szyyj.gd.gov.cn/zyyfw/mymkmj/content/post_33514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