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医药法治网!    
当前所在:首页 > 人物风采

【以案说医】徐雯:泻白散治疗鼻衄、久咳案

时间:2021-07-31 来源:广东省中医药局 作者:佚名 []

  

  图片

  

  

  

  图片

  

  ▲徐雯 广东省名中医,广州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硕士生导师、儿科主任中医师。

  医案是中医临床实践的记录,体现了诊疗过程中理、法、方、药的具体运用,是医家诊治疾病思维过程的表现。历代名家医案是中医药宝库中的瑰宝。我们推出【以案说医】栏目,以期传承精华,启迪我辈,共同进步。

  案一:泻白散治疗鼻衄案

  【基本资料】

  林某某,男性,3岁2个月,2015年7月6日初诊。

  【发病过程】

  患儿近2月无明显诱因出现流鼻血,血色鲜红,量多,每于夜间出现,反复发作,曾往耳鼻喉科检查未发现异常。

  【首诊证候】

  主诉:反复流鼻血2个月。

  刻诊:精神稍烦躁,胃纳一般,大便干结,烦躁,夜睡不宁,舌红苔白,指纹紫在风关。

  【辨证论治】

  中医诊断:鼻衄。

  证属:肺经郁热。

  治则:清肺泻热、凉血止血。

  处方:

  方用泻白散加味。处方:桑白皮10克、地骨皮6克、小环钗6克、夏枯草10克、丹皮6克、白茅根10克、藕节10克、灯芯草4扎,川牛膝10克、山楂10克、白芍10克、甘草3克。4剂,水煎服,每日1剂。

  【随诊过程】

  二诊

  服药期间患儿仅流鼻血1次,量稍减,大便已解,夜寐转安,药已奏效,继守前方,去白芍,加入仙鹤草10克。

  三诊

  服药3剂后患儿鼻血之症已解,守本法加入健脾养阴之品以扶其正。

  随诊半年无复发。

  【按语】

  鼻出血是儿科的常见病,属中医“鼻衄”之范畴,多与肺、肝、脾三脏有关,肺开窍于鼻,今肺郁生热,肺气壅塞,气机不畅,迫热于鼻,而成鼻衄;小儿肝常有余,肺热移于肝,肝旺扰及心神,则烦躁、夜睡不宁;肺热下移大肠,则大便干结。

  本案以泻白散加味,泻白散出自《小儿药证直诀》,方中桑白皮为君,善清泄肺热,地骨皮为臣,甘寒入阴可泄肺中伏火,粳米合甘草可顾护脾胃,培土生金,全方不用苦寒之芩连之属,均为平和之药亦可清泄肺中郁热。本例患儿用泻白散清泻肺中郁热,小环钗助清内热,夏枯草、白芍清肝柔肝,灯芯草、川牛膝引血下行,丹皮、白茅根、藕节凉血止血,山楂、白芍有酸收止血之效。全方共奏清热凉血止血之功,药证相符,故获良效。二诊时患儿鼻衄已减,减白芍,入仙鹤草加强收敛止血之力。

  案二:泻白散治疗久咳案

  【基本资料】

  何某某,男性,2岁半,2016年4月8日初诊。

  【发病过程】

  患儿于半月前始咳嗽,经多家医院治疗后咳嗽未愈,转诊于本院。

  【首诊证候】

  主诉:咳嗽半月。

  刻诊:咳频痰多,咳甚呕吐痰涎,无流涕,无发热,纳差,二便调。

  体查:咽充血,双侧扁桃体I°大,未见脓性分泌物。双肺呼吸音粗,右下肺可闻及湿性啰音。心腹体查未及异常。舌红苔白,指纹紫在风关。

  辅助检查:外院查胸片示:右下肺肺炎。

  【辨证论治】

  中医诊断:咳嗽。

  证属:痰热郁肺。

  治则:清热宣肺、化痰止咳。

  处方:

  桑白皮6克、地骨皮3克、蝉蜕3克、守宫1条、法半夏6克、苦杏仁6克、浙贝母6克、款冬花6克、紫菀6克、苏子3克、细辛1.5克、甘草3克。3剂,水煎服,每日1剂。

  【随诊过程】

  二诊

  服药3剂,患儿咳嗽明显减轻,痰减少,呕吐消失,纳仍差。药已奏效,继守前法,易蝉蜕为环钗石斛3克,以加强清退余热之力,加入茯苓6克以健脾利湿,7剂。

  三诊

  患儿咳嗽止,痰涎消,继以健脾之剂扶正善后。

  【按语】

  中医认为,肺为华盖,主气司呼吸,若六淫外犯,五脏之中肺当先受之。肺失宣肃,肺气郁闭不宣,其气上逆而发为咳嗽;肺热灼津成痰,壅阻气道,则痰多为患。《景岳全书》云:“内伤之病多不足,若虚中夹痰,亦当兼清以润之。”

  本案治宜滋养肺阴、清金化痰,方用泻白散清泻肺热,加入苏子、细辛以降气止咳;守宫以搜络袪痰,化解肺中之顽痰。虫类药性灵动迅速,为植物药所不及,正如唐容川《本草问答》所云:“动物之攻剔,尤于植物,以其动之本性能行而又具有攻性。”这类药物虽有毒性,但其性迅猛刚烈,长于走窜,搜风疏邪,解痉攻克邪毒,对于顽痰内蕴具有良好的效果。二诊时咳嗽减,痰少、纳差,故去蝉蜕以减疏风发汗之力,加入小环钗以清退余热,茯苓健脾利湿,以固生痰之源,使痰湿得以化解。

  郑重申明:

  由于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不同,本案中的方药和计量仅适用于本案病人当时的病情。未经中医辨证诊治,不得照搬使用本案中的处方和计量。广大读者如有需要,应前往正规医院诊治,以免贻误病情。■

  


原文链接:http://szyyj.gd.gov.cn/zyyfw/mymkmj/content/post_34391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