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医药法治网!    
当前所在:首页 > 疾病防治

体检查出磨玻璃结节就是癌? ( 2021-11-05)

时间:2021-11-06 来源: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作者:佚名 []

  体检查出磨玻璃结节很可能是肺癌吗?张女士跑了好几家医院,做了好几次胸部CT检查,医生给出的方案都是随访。然而,她却不能安心,唯恐这个结节是不好的东西,治疗晚了会发生转移,威胁生命。

  查出“磨玻璃结节”到底要紧吗?

  肺磨玻璃结节是一种影像学的客观表述,因其在胸部CT上表现为云雾状的圆形或不规则病灶,类似半透明玻璃而得名。其实质是肺泡腔充气程度改变,导致局灶性的密度增高,而病变密度还不足以掩盖其中走行的血管和支气管纹理。

  随着健康体检中胸部CT检查的普及,被查出肺结节的患者越来越多。而磨玻璃结节因恶变率相对较高,而令众多患者谈“磨”色变,引发过度焦虑与恐慌,进而导致过度治疗。实际上,网传磨玻璃结节可能是肺癌的说法不准确,谈“磨”色变也是不可取的。

  肺部磨玻璃结节存在良、恶性之分,其病理基础是肺泡隔增厚,或部分肺泡腔充满液体、细胞、组织碎片。除早期肺癌外,肺部炎症、局灶性间质纤维化、出血或炭末沉积等良性病变亦可表现为磨玻璃结节。

  “变坏”的磨玻璃结节,根据其病理和渐进性生长过程,可以分为浸润前阶段(包括不典型腺瘤样增生和原位癌)和浸润阶段(微浸润腺癌和浸润性腺癌)。

  参照“分级系统”,初判结节性质

  判断肺结节性质的“金标准”是通过手术将结节切除后进行病理学检查。有经验的医生可以通过影像学对肺磨玻璃结节的性质进行初步判断。根据胸部 CT 影像,肺磨玻璃结节可分为无实性成分的纯磨玻璃结节和包含实性成分的混合型磨玻璃结节。评判肺磨玻璃结节的“好坏”,有客观标准。美国放射学会提出肺结节影像学Lung-RADS分级系统,以下是关于磨玻璃结节的部分。

  1 级(阴性,恶性概率<1%):CT未发现,或确定为良性。

  2 级(良性表现或良性生物学行为,恶性概率<1%):新发混合型磨玻璃结节总直径<6毫米;纯磨玻璃结节直径<30毫米,或≥30毫米且无变化或缓慢生长;3级或4级结节超过3个月无变化。

  3 级(可能良性结节,恶性概率为1%~2%):混合型磨玻璃结节总直径≥ 6 毫米,其中实性成分<6毫米,或新发结节总直径<6毫米;纯磨玻璃结节≥ 30毫米或新发。

  4A 级(可疑恶性,恶性概率为5%~15%):混合型磨玻璃结节总直径≥ 6 毫米,其中实性成分≥6毫米,但<8毫米;新发或实性成分增长<4毫米。

  4B 级(可疑恶性,恶性概率>15%):混合型磨玻璃结节,实性成分≥8毫米,或新发、实性成分增长≥4毫米。

  4X 级(可疑恶性,恶性概率 >15%):有额外特征的3级或4级结节,或影像学显示增加恶性倾向的结节。

  磨玻璃结节就算是癌,也是一种“懒癌”

  磨玻璃结节在20世纪90年代起被发现是肺腺癌的早期表现之一。不过,已有多项研究证实,具有磨玻璃表现的肺癌患者预后较好。在2018年美国临床肿瘤学年会上报道的日本JC0G0804研究结果显示,在磨玻璃比例超过75%的直径2厘米以下肺癌中,亚肺叶切除后的5 年无复发,生存率高达99.7%。

  同时,越来越多的研究也证实,磨玻璃结节发展缓慢,绝大部分纯磨玻璃结节在长达数年的观察期内能保持稳定。在一项包含439个直径≤5毫米的纯磨玻璃结节的研究中,经过5年以上的随访,只有45个(10.3%)结节増大,且只有4个(0.9%)发展成腺癌(2个微浸润腺癌,2个浸润性腺癌),而这4例腺癌病例岀现实性成分的平均时间是3.6年。在另一项包含2392例纯磨玻璃结节(998例直径≥6毫米)的研究中,共确诊73例腺癌,从发现到治疗的平均时间为19个月;其中,22例纯磨玻璃结节发展为部分实性磨玻璃样结节的平均时间是25个月,经过平均78个月的随访, 术后生存率仍为100%。日本的一项包含1046例纯磨玻璃结节的研究中,只有69例(6.6%)在4.3±2.5年的观察中 发展为混合型磨玻璃结节。

  由此可见,以磨玻璃结节为表现的肺腺癌发展缓慢,进展比例低,是一种“懒癌”,患者不需要急于手术治疗。在临床工作中,很大一部分磨玻璃结节经过长时间的随访观察,病灶没有明显进展,且经临床观察及查阅目前的文献,也从未有磨玻璃结节在随访过程中发生快速进展的情况,更不用说发生转移了。

  肺磨玻璃结节实性成分的有无、大小和变化,是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对具体的结节,可以根据分级标准对号入座,等级越高,恶性的概率越大。

  所以,体检报告提示肺内有磨玻璃结节者不要惊慌,也不要急于手术干预,宜在一个“窗口期”后复查胸部CT。一般地说,纯磨玻璃结节宜在6~12个月进行首次随访,混合型磨玻璃结节宜在3~6个月时进行首次随访。

  本文作者为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胸外科教授王群  

  摘自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微信公众号

  


原文链接:http://wsjkw.sh.gov.cn/zl/20211105/000aadcd025943b9a050cc2bf8828e76.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