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医药法治网!    
当前所在:首页 > 人物风采

【以案说医】王小云:养虚祛瘀法治疗薄型子宫内膜致胚胎反复着床失败案

时间:2021-11-08 来源:广东省中医药局 作者:佚名 []

  

  图片

  

  

  

  图片

  

  ▲王小云广东省名中医,广东省中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国医大师路志正教授学术传承人,国家首批中医药领军人才岐黄学者,国家第五批名老中医药学家经验传承指导导师,广东省中医院妇科学术带头人。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妇产科专业委员会会长,世界中医药联合会妇科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中药协会女性生殖健康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针灸学会腹针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妇产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医案是中医临床实践的记录,体现了诊疗过程中理、法、方、药的具体运用,是医家诊治疾病思维过程的表现。历代名家医案是中医药宝库中的瑰宝。我们推出【以案说医】栏目,以期传承精华,启迪我辈,共同进步。

  【基本资料】

  张某某,女性,时年38岁,2014年10月27日初诊。

  发病过程:患者已婚2年余,同居未避孕至今未孕。2013年5月HSG提示右侧输卵管积液,左侧输卵管阻塞,2013年7月行腹腔镜下输卵管通液术,提示双侧输卵管通而不畅,腹腔探查提示盆腔粘连。术后行常规促排卵4个周期未妊娠。2014年2月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移植2个优质胚胎,着床失败,2014年5月行冻融胚胎移植3个优质胚胎,着床失败,2014年8月行FET移植1个优质胚胎,着床失败,尚存冻胚1枚。患者平素月经周期规律,月经量少,色黯红,伴有血块,乳房胀痛,腰酸。

  【首诊证候】

  刻诊:患者末次月经(LMP):2014年10月9日,2天干净,量少色黯,伴血块,乳房胀痛,下腹部冷痛喜热饮,腰酸。患者形体消瘦,面色泛青,面部散在斑点,平素畏寒,以手触之下腹部冰凉,肢体疲倦,纳可,二便调,舌黯,舌底静脉迂曲,苔薄白,脉沉涩。

  辅助检查:2013年5月输卵管造影提示:右侧输卵管积液,左侧输卵管阻塞。2014年8月13日(D2)性激素6项提示:符合卵泡期激素水平。2014年9月2日B超(D20):子宫内膜厚度为5mm。

  【辨证论治】

  西医诊断:原发性不孕症;薄型子宫内膜。

  中医诊断:不孕症;月经过少。

  证属:本属肝肾亏虚,标属寒凝血瘀。

  治法:滋补肝肾,散寒活血。

  处方:四物汤合失笑散加减。

  当归15克,川芎10克,熟地15克,蒲黄15克,五灵脂15克,炮姜30克,肉桂(焗服)5克。14剂,1剂/天,水煎服。

  【随诊过程】

  二诊:2014年11月11日

  患者诉服药3剂后小腹冷痛即明显缓解,LMP:2014年11月7日,4天干净,量较之前明显增多,色红,夹有少量血块,乳房胀痛明显改善。现形体消瘦,面色晦黯,纳眠可,二便调,舌黯苔薄白,脉沉。

  药用:熟地30克,当归15克,白芍15克,川芎10克,菟丝子30克,肉苁蓉15克,枸杞子30克,紫河车10克,肉桂(焗服)5克。14剂,水煎服,每日1剂,服法同前。

  随访:服药后,精神好转,纳眠可,面色红润有光泽,二便调,守此方随证加减,治疗3个月。2015年2月9日查B超(D11):子宫大小正常,内膜厚度为8.5mm。2015年2月18日查B超(D20):子宫大小正常,内膜厚度为9mm。建议患者移植尚存冻胚,2015年3月行FET后获得妊娠,孕50天B超提示:可见宫内活胎。

  随访:随访至2016年3月,顺利分娩一男婴,发育正常。

  【按语】

  辨证思路:王小云教授认为,本病病位在胞宫,胞宫胞脉与肾相通,胞络皆系于肾。肾为先天之本,藏精、主生殖。女子以肝为先天,肝肾同源,肝藏血,精血亦同源,故胞宫胞络及胚胎需要肾精及肝血的濡养。胞宫胞络受到气机的阻滞及寒湿、湿热的侵袭,影响了气血运行,形成旧血,“旧血即是瘀血,此血不去,便阻气化”,阻碍子宫内膜的发育,形成薄型子宫内膜,胚胎难于顺利着床,久则反复着床失败。本病例中患者肝肾亏虚为本,寒凝血瘀为标导致子宫内膜发育不良,形成薄型子宫内膜,出现胚胎反复着床失败。

  治疗经验:王小云教授指出,治疗上,以温经散寒为主,兼顾养虚固本。处方上采用四物汤减去白芍,加失笑散(蒲黄、五灵脂)活血化瘀,炮姜、肉桂温经散寒。二诊时寒邪已散,本虚之证仍在,治疗当着重养虚固本,采用熟地黄、菟丝子、肉苁蓉等补肾精益肾阳;白芍、枸杞子柔肝养血;当归、川芎行气活血,使得诸药补而不滞;又以紫河车促进阴精的生长,培补内膜;酌加少量肉桂温经暖宫,鼓动阳气促进内膜增长。

  临证体会:薄型子宫内膜所致胚胎反复着床失败是辅助生殖技术中的疑难疾病,是降低临床妊娠率的重要原因之一。传统中医药在促进子宫内膜发育,提高妊娠率和活胎率率具有明显的特色与优势,王小云教授结合自己多年的临证经验,提出本虚夹瘀是该病的核心病机,通过养血祛瘀,标本兼顾,辨证施治,临床收到了满意的治疗效果。

  郑重申明:

  由于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不同,本案中的方药和剂量仅适用于本案病人当时的病情。未经中医辨证诊治,不得照搬使用本案中的处方和剂量。广大读者如有需要,应前往正规医院诊治,以免贻误病情。■

  


原文链接:http://szyyj.gd.gov.cn/zyyfw/mymkmj/content/post_3628442.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